房产资讯

房地产新模式,这次说透彻了

网络 2023年05月18日

房地产市场的动向依旧拨动着很多人的心弦。有个基本共识是,2023年的房地产要比2022年好。


确实,经历了去年的“冰冻期”,今年2月份,市场似乎有了回暖的迹象。最近有几个城市,比如上海、杭州、南京的土拍市场也热了起来。但整体市场情况似乎又有点冷却。


存在的几个基本事实是:


一是因城而异,像上海、杭州、成都、深圳这样的城市,市场的好转迹象更明显,但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则未必。


二是地段差异。不同城市的不同地段及区域,差异很大,比如上海内外环的行情存在一些差异,其他一二线城市都存在这个问题。


三是一手房和二手房的差异。目前一线城市的新房在快速启动及回暖,但是二手房实际上还处于僵持的阶段。


基于这几个方面的客观事实,我们能看到当前市场的复苏还不是特别的强劲。而且还要考虑一个问题:新旧项目的平衡。


拿到正确的新项目值得庆幸,但那些未去化完的项目,未来也可能很难消化。如何消化这些存量,是开发商要去解决的问题。


过去以时间换空间,通过时间的洗礼项目最终能够完成去化。如今,房子的投资属性在降低,行业的整体供应量、开发规模、存量规模,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思考房地产行业新的发展逻辑,寻找新赛道落地新模式,是整个行业的当务之急。


4月24日,行业实战专家、前地产企业总裁,上海理辰创始人康红恩做客明源地产研究院直播间,就「房企如何卡位新赛道,谋求新发展?」分享了他的观点,以下是小明对内容精华做的梳理。



图片构建新发展模式
不是彻底否定过去
要学会找到行业的边界

房地产行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这是事实。
2023年是房企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开局之年。中央在强调新发展模式,对房地产行业的要求与过去相比出现了明显变化。
一、要深刻理解新发展模式,知道它的瓶颈所在
首先,它不能抛弃传统的住宅开发模式,房企的看家本领不能丢。
其次,新发展模式是一种战略的思考、布局、决策及实施。要根据企业的禀赋,站在整体战略的层面、着眼于未来去思考。要有战略定力,而不是机会主义。
再次,新发展模式从何而来?

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特点——规模优势、产品优势、地域优势等等——新发展模式要根据自身优势,脚踏实地走出一条新路,而不是彻底否定过去,做颠覆式创新,否则就是空中楼阁,难以落地。
最后,新发展模式的瓶颈:战略、组织、能力。
1.战略方面,有些头部房企把定战略的事情交给顶尖咨询公司,但是咨询公司对行业的理解没有房企深刻,也缺乏一线经验,所以,房企一定要有自己的战略洞见;
2.组织方面,房企的组织体系大多围绕住宅搭建,无论是三级管控,还是二级管控或1.5级管控,甚至强管控模式等等,但无论怎么变,都还是传统的组织形式,而战略一旦确定,组织就显得很重要,当下的组织要着眼于未来;
3.能力方面,房地产行业发展很快,但有些房企的领导只擅长做住宅开发,面对不熟悉的存量领域时,则显得捉襟见肘。
二、要弄清楚进入领域的边界,不能简单复制传统住宅开发的规模逻辑
过去三年,很多中小房企基于现有开发模式寻找自救方法,比如代建,包括金融代建、资本代建、国企平台代建等。但并不意味着代建适合所有房企去做。
过去的代建模式,更多是依赖品牌,让产品实现溢价。溢价的因素:一是产品力;二是整个行业在快速增长和发展。
2021年以后,代建模式起了变化,很多平台公司拿地,还有一些金融机构、资产管理公司,成为一些项目的接盘者,但它们没有专业的开发团队,盘活这些项目就需要开发商来代建。
此种模式下,追求溢价是次要的,主要在于变成“我”没有开发能力,希望代建方来做开发。
所以,在这种背景下,开发商都开始涉足代建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代建的边界非常明显。过去代建项目不多时,代建方会精挑细选代建费、品牌使用费高的项目。现在整个市场变差,有项目做就行。
此时边界就出现了,在一个陌生市场,好中差的项目都有,什么项目都做,会导致边际收益越来越低。甚至有些开发商最近在谈代建规模,而一旦中了规模的咒,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。
因此,开发商在思考代建模式的时候,要认真思考边界问题,开发商并不是无所不能的。
很多企业做代建,都瞄准了轻资产,而纯粹的轻资产,盈利空间非常有限,比如做商场,如果不是吃租金差,只是纯粹收管理费,营收天花板不会太高。
真正的轻资产要学习美国开发商模式,美国开发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资产管理机构。

他们也投资开发,但是投资的钱大部分是以各种基金方式存在,99%的钱都是LP出钱,自己去做资产管理者,收取基金管理费,开发管理费等。
资产管理模式才是一个企业从战略层面真正的轻资产,而不是只会做代建,只会做运营,就等于做轻资产。戳这里,了解国企资产管理解决方案
三、产品力的提高也是有边界的
再就是产品力的问题。很多房企执着于打造产品力,这是没问题的,从长期来看,无论怎么转型,注重产品力都是正确的方向。
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好项目不多,哪怕有几万家房企,眼花缭乱的楼盘,但究竟有多少好楼盘?这个比例不高。
过去几年,几乎所有房企都在谈产品力,每年开产品发布会。但是,产品是否真的有溢价,是否好卖?是否能做到比别的盘月均去化多很多?很难做到,这是标准化造成的局限。
很多房企做产品时,就会想到标准化。产品标准化,在过去的住宅开发三高模式上面是有意义的。但今天做产品,显然标准化不能真正做出好的产品来。
另外,房企的精细化管理,尤其短期的业绩考核,是做产品力的一大障碍。成本太高无法审批通过,规定时间开不了盘,根本无法做高溢价的产品。
这些问题不解决,做产品非常难。产品力没办法用短期业绩指标去买单。
对于产品力的理解,房企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想法也是很不同的。

某种程度,一个房企真正要做出好的产品,一定跟企业的基因、情怀、价值观、文化有关的,也一定和企业老板的眼光、格局、视野密切相关的。
指望职业经理人通过所谓的专业的工具和手段,做出真正高溢价的产品比较困难。只有在企业战略层面,深层次对产品有深刻的认识,才真正愿意用长远的眼光,而非简单的计算成本去做产品。
说到产品力,不能忽视的是质量。很多项目经过5年10年,质量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现在是时候去纠正这些问题了。
即使是这样,产品力仍然是有边界的。提高产品力和规划条件、建筑规范等密切相关,有些规划、规范是十分刚性的,留给产品创新的空间并不大。
同时,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,产品溢价是有边界的。产品溢价,也就是最终的市场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,比如地段、供需关系、销售政策等影响。
因此,产品力的提升需要社会、管理、企业、用户层面多方良性互动,综合发力。要不断敏锐认识到市场发生的变化,比如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改善性需求的机会。
但是我们的规划条件、规范以及配套政策能否适应这样需求的变化,这就需要我们多方努力,多方形成合力,不断突破产品力的边界,做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和项目。
图片寻找新赛道、新模式的五大路径
寻找新赛道的方式有很多,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。从现有模式、政策、产业、企业中,都能找到新赛道和新模式。
一、可以从现有开发模式里面去走出一条新路
很多房企都在走「前项和后项的一体化」道路,施工,园林,景观,设计,物业都自己做,争取在不同的环节都能有盈利,这将会是一个趋势。
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做前后项一体化,要拿捏好这个度。毕竟每个人术业有专攻,每个企业也要有专攻,可以挑其中某个环节做好。
或者有特殊的资源,比如亲戚是做家具的,就联营把家具让亲戚去做,这也是一种内部协同。
二、可以从政策变化里面去寻找
2020年基础设施公募REITs开始试点,到2021年正式推出;今年不动产私募基金试点,第一批名单也已公布。
公募REITs并不是一个新的不动产金融品种,而是非常成熟,只不过在我国开闸的时间比较晚,现在呈方兴未艾的态势。
毋庸置疑,公募REITs是利好国央企的,但在不久前,国家发改委发布政策,明确将消费基础设施纳入公募REITs试点范围,包括农贸市场、购物中心、社区商业等等。

这无疑利好民营企业,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的资产,可以去打通公募REITs,核心在于有好资产。
好的资产意味着在好的城市、好地段、好经营、好回报。另外,如果真有这么好的项目,回报很高,这样的资产是不是一定要去发公募REITs?这个问题值得探讨。
发公募REITs有一定的要求,不仅是现有项目的规模,还要有储备项目的规模,但是对民企真正的影响是,公募REITs会制约在资产方面的规模冲动。
要深刻理解公募REITs,就是要回到资产本身。不是今天去收资产,然后装包,将来发公募REITs,而要更多的去关注好的资产、好的项目。
此外,很多人认为公募REITs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,大举拿资产,去发公募REITs,再退出,这样循环往复。但它不仅仅是一个融资工具,而是全新的商业模式。
过去开发火爆时,有的地产高管认为市场好,多用债券融资,市场不好就多用股权融资。其实市场不好,很难做股权融资。公募REITs也如此,要达到比较苛刻的收益率,大家都能赚到钱才行。
现在的政策是有利于房地产这个行业稳健可持续发展的,我预计未来相当一段时间,整体政策是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的。
但是,要理解现在以及未来的政策,我们不能还想利用以前的惯性思维,还想以前的路径依赖,还想实现以前的传统模式。
现在的政策,已经赋予这个行业新的内涵,新的使命,新的价值,新的时代,这些新,就是可以找到的新的机会,新的路径,新的模式,新的发展。
要从现有的政策中去寻找新的赛道,很重要的一点,是如何从现在的沉淀项目,沉淀资产中出来。

现在的政策不是让大家再回到几年前,我们可以通过时间换空间,现在的政策更多的是一种洗牌,如何在新的政策背景,新的时代下生存和发展,是我们必须努力去实现的。
过去,房企盈利模式的基础都建立在能够销售的前提下,无论是住宅的销售,商铺的销售,甚至做农贸物流、产业园区或厂房销售,都围绕着销售进行。
但过去很多项目,比如农批项目,如果基于传统的销售模式,可能就不一定可行。但是如果是基于运营,基于产业的视角去做,逻辑就会发生很多新的变化。
所以一切以销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项目,都值得用产业运营再去做一遍。从经营、产业的角度去思考,会对项目的理解更加深刻,会从传统的销售模式中解放出来,真正找到新的赛道。
四、可以从城乡建设中去寻找
过去,很多开发商都将自己定位于城市运营商的角色,这个方向无疑是对的。但尽管如此,很多开发商仍然还是开发商,尤其是以住宅开发为主的企业,离真正做城市运营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。
从城市运营到参与城乡建设,这是我们理辰正在进行的实践。城乡建设领域,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机会。

文旅产业、乡村振兴、养老等大健康产业、城市更新、旧城改造、片区综合开发等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商机。

今天我们要做城乡建设,要有新的逻辑,新的模式。从这些领域需寻找新模式,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。
第一,房企参与城乡建设,不仅会做住宅地产,不仅会懂销售,更要懂得如何规划、筹划、建设、招商和运营,懂得如何做类似EPCO,懂得整合各方面的资源。

城乡建设的项目中,理念是最重要的。一个项目如何运作,这是任何参与城乡建设的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。
同样做小镇,上海的蟠龙天地就呈现出不同的效果。同样做大健康社区,无锡拈花湾二期项目就有不同的思路。

这一切,都来自于最开始你对这块土地、这片区域的理念和想法。如果只会做开发,只会做建设,那就和现在大量的建筑施工队伍一般,这显然是不够的。
第二,如何平衡政府的预期和项目的可持续?比如今年以来各地的招商力度很大,都希望尽快落地,但是一个项目的运作是有规律的。
当一个城市的住宅开发不景气的情况下,做城市更新,乡村振兴,商贸综合体同样也有很多困难。蟠龙天地项目从规划开始到最后的开放,整个开发周期用了10年时间。

第三,要去理解每一个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。很多人认为做商贸综合体容易,按照过去的传统住宅的思维去做,这显然是不行的。
在很多的三四线城市,有大量不成功的项目,甚至一些烂尾的项目。

你去复盘这些并不成功的项目,都会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总觉得做这些项目本质上还是建设还是开发,他们低估了这些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困难。
第四,民企去做城乡建设,进赛道难,但退出更难。

民企去做城乡建设的项目,要考虑退出,并不是说我们不能长期持有资产,而是不管你持有这些资产多少年,你要赋予这些资产以流动性。

资产的价值是通过流动性来体现的,没有流动性,不能退出的资产不是好资产。
为什么很多项目没有流动性,不能实现退出?是因为项目本身的成本,以及预期决定的。你明白这些道理,就会从一开始去拿项目的时候保持冷静和理性。戳这里,了解项目管理系统

五、可以从跟国央企合作去寻找
过去5年,跟国央企合作的开发商都很多。拥抱国央企,可以去做哪些事?
第一,可以做代建,做开发管理。
第二,可以做建设和工程,比如开发商变成了建设商。
第三,可以做轻资产运营,帮助国央企,平台公司在产业园区的招商和运营,在主题地产项目中的招商和运营等环节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服务。
但是和国央企合作不是无限的,是有边界的。很多人以为国央企有钱,有资源,融资成本低,认为只要搭上国央企的大船,就能有更好的发展。

这固然是过去好多年,国央企给房企带来的机会,但现在的国央企显然已经不是这样了。
根据粗浅的认识,我认为国央企也在发生很多变化。

最重要的变化是规范,是严格。

国家和各个地方对于国央企的考核很严格,有经营指标的考核,资产负债的考核,利润考核等,这些考核决定了国央企也在市场化的发展,他需要认真考虑拿什么项目,需要审慎评估风险和收益。
另外,国家对于国央企的监督检查越来越严格,国央企的合规等方面都在规范和严格。
所以,民企一方面在积极拥抱国央企;另一方面,民企更要坚持市场化原则,这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路。
图片落地新模式
思维的转变是关键

很多人觉得找新赛道难,或者找到之后做起来难,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非常难,几乎所有的管理学著作都会讲过去的成功,而当模式转换时,过去的成功恰恰就是未来生存最大的障碍。
有一些企业,发现原来的模式不行,坚定的要去转型,这肯定是对的。但转型的落地,是十分具有挑战的。当你开始转型的时候,你会发现缺人缺组织缺战略。
而真正缺乏的是思维,是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能力。不是聪明,而是智慧,是一种能够知道企业自身情况,并且能够知道将企业带到哪里去的智慧。这种思维和智慧并不多见,十分稀缺,也十分宝贵。
很多人说,企业的战略就是老板的战略。

这句话固然没错,但是现实是,在面对房地产行业如此的剧变,我不认为很多老板都能洞悉未来,并且能够成功的将自己的企业带向可持续的未来。很显然,老板的思维是最大的瓶颈。
承认老板在思维上的挑战,并不是否定老板的价值,而只是陈述了一种现实。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可怕,当一个老板承认到自己的不足,我相信这就是产生新的智慧的开始。
作为老板我们有不足,所以才要花时间去找到那些有智慧的职业经理人。

虽然,全国这么多职业经理人,真正有智慧的,特别是能够带领企业走向未来智慧的职业经理人少之又少,但企业老板要有这样的慧眼,要有这样的能力,要有这样的格局和胸怀找到他们。
这种人很少,当你遇到了,我觉得要十分珍惜,不要简单的用老板思维去对待这些人,因为这些人是你的伙伴,他们不是简单的打工的人。
在思维和智慧层面找职业经理人,宁愿宁缺毋滥。因为好的智慧能带领企业真正迈向未来,而看起来很多道理但其实都是正确的废话的思维,会使企业产生风险。
图片落地新模式
需要战略、组织和人的匹配

如果房企有好的智慧和思维,他就有了面向未来的基础。为了让这些智慧落地,我们需要战略、组织和人的匹配。
首先是战略。房企过去也做战略,面对转型,房企的第一要务还是战略。

因为房企已经有了真正的智慧,所以,他们的战略自然是可以期待的。没有真正的智慧,其所谓的战略通常也意义不大,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花费不少,做出来的战略却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。
在战略的基础上,我们要考虑组织的适配性。

过去这么多年,我们这个行业组织的概念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,组织变革在很多企业很盛行,有关组织的一些新词语,新概念十分流行。

我一向对这些只会表面,不追求实质的所谓潮流抱有十分理性的态度。
我始终认为,组织是为企业的使命、战略和目标服务的。

说具体一些,组织是为业务服务的。用再多的概念,如果找不到核心问题,那就是南辕北辙。比如,一个项目拿错了地,再怎么做组织、做管控、做绩效,都于事无补。
一个企业组织变革的核心是把业务做好。所以,海底捞模式可以理解为一个组织所采取的措施,但更是业务的一个手段。围绕业务去做组织架构,很重要。
第三,要考虑合适的人。人是企业里最复杂,也是最宝贵的资源。尤其是房企的新模式落地,人是最重要的。具体如何识别呢?可以遵循以下4点:
1.要找到有独特价值,独特智慧的人。

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过,我觉得值得反复强调,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重要了,也是太稀缺了。
2.要留下真正干活的人才。

很多企业总部把能干活的人优化了,剩下一些中高管,这个企业将来还怎么去发展?
3.要真正理解人在企业中如何创造价值。

这些年,我们去复盘很多房企,很多人可能大部分时间在开会,他们可能离一线越来越远,他们的职能也许是监督、管理、协调,我们要深入的思考,这些工作的价值在哪里?
4.要真正理解什么样的人才,才是落地新模式所需要的。

很多房企喜欢用那些看起来背景履历很好的人才,这固然是对的。但是,如果一个公司只会用这些人,这对这个企业转型来说,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因为,越是那些大公司出来的人,他们越是一个螺丝钉,离开原来的平台、体系,他们的单兵作战的能力,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,跨专业迅速迁移的能力,他的韧性、弹性都面临挑战。
显然,落地新模式,战略、组织和人都需要重塑,其根源在于思想,在于智慧,而落地,就靠战略、组织和人,谁能够率先启动,率先完成这样的变革,谁就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赢得先机。
图片发展新模式
有效的学习、对标能力很重要

很多中小房企很喜欢去各个项目上学习,有些老板也喜欢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,这当然都是好的。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,这些项目都很公开,全国各地去学习的很多,但为什么复制不了?我觉得,是有效的学习和对标出了问题。
首先,学习要深入。很多项目在介绍的时候都是十分好看的,但是好看并不能解决问题。

为什么很多项目的介绍都是十分好看的呢?是因为,出来分享的通常不太熟悉项目内在的很多事情,即使知道的,他分享的时候也不想在公开场合将项目内在的很多情况说出来。
任何人都不会把赚钱的核心机密轻易告知别人。比如做轻资产,如何跟政府、平台公司谈判,采取哪种合作模式,投了多少钱,成本、经济效益指标怎么定,资源和关系如何拉通等等。
而我们要学习的,恰恰是这些内在的东西,关键的东西,而不是表面的东西,好看的东西。
其次,学习要全面。一个项目的成功,牵涉的面太多,比如投融资模式、合作模式、招商运营等,它是一种合力导致的。
设计背景的人很容易从设计的角度去理解项目成功的原因,工程、销售、招商、运营、投资背景的人也同样如此,但真正能把这些层面串通联通起来的,很少。
找到一个拥有跨专业整合操盘能力的人很关键,否则永远是盲人摸象。
一个项目的成功建立在跨专业的基础之上,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新赛道,其实就是建立寻找新赛道的框架和思维结构。
所以有效的学习是学一个具体的项目背后的逻辑模式、思维方式和架构。
第三,学习。要让选择性吸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小。
每个人的学习,都有着选择性吸收的倾向。房企老板在学习中,要找到自己的痛点、难点,然后看看好的企业、好的项目是如何做的。
比如,瑞安集团所做的新天地系列,从一开始就找世界最顶尖的团队去做规划设计,愿意花这些成本。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,不是设计部门随便量个尺寸,把业态抄下来,就能复制成功的。
瑞安的做法,是很多老板不喜欢的,因为这违反很多老板的直觉。所有企业的老板都告诉你,要成为一个老板要如何省钱,要如何将每一份钱花在刀刃上,那在项目的前期,怎么能花这么多钱呢?
面对这样的冲突,我们就要真正的学习,要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,这当然非常不容易,但是走出来了,就是新模式落地的开始。
最后,学习要从尊重学习的价值开始。大多数房企,在事关房企发展的思维、智慧、战略、组织、案例、产品等方面的学习,都不愿意花一定的成本。这些其实不是成本,而是一个企业最好的投资。
正因为不愿意尊重真正的价值,造成行业内外各种所谓的专家很多,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。
找到新赛道,落地新模式,其实是房企新的范式转变,从杠杆驱动,资源驱动,到智慧驱动,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,也是最大的机会。(作者:上海理辰文化创始人、董事长 康红恩;整理: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章安然)



上一条

刚刚,房地产市场重要数据出炉!

下一条

房地产知识大全(建议收藏)

城市通